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,开国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南京,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于北京,共历12世16帝,国祚268年。
后世对于明朝的评价很高,最广为流传的评价便是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。关于这句评价,有的人认为名副其实,有的人认为是夸大了,甚至认为是个谎言,那么这个评价到底是谎言,还是名副其实呢?
"天子守国门"是否符合史实?
众所周知,明朝最初定都南京,到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(1420年)迁都北平,并改北平为京师,从此一直到明亡,明朝一直定都北京。由于北京距离长城非常近,但是,如果你要是穿越回明朝,夸奖朱棣是“天子守国门”,那估计朱棣肯定要把你拉出去一顿廷杖。因为朱棣的时代,北京根本就不是国门,而朱棣迁都到北京,也根本不是去守大门的!
明朝初年,军事上比较强大,对逃到塞北草原的元朝残余力量一直保持着攻势。洪武年间,明军越过长城,在长城以北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卫所,并以这些卫所为支点,建立起了几个都指挥使司(简称都司)。从明初的战略态势看,今天的内蒙古东起呼伦贝尔,西边直到河套地区,大半处在明朝控制下。
明朝从东到西依次建有奴儿干都司、大宁都司、万全都司、山西行都司、陕西都司、陕西行都司等都司,管辖大小数百个卫所。朱棣迁都时的北京,距明朝的北部国境线足有四百公里以上的距离,说“天子守国门”,怕是朱棣也要笑活过来。迁都北京利于就近控制北方的军事力量,对蒙古出击也更方便,所以才能有五次的“永乐扫北”。那么,本来离大门还远着的北京城,怎么后来就变成了“天子守国门”的局面了呢?这事儿要说还是朱棣自己造成的。
《明史》记载:“成祖从燕起靖难,患宁王蹑其后,自永平攻大宁,入之。谋胁宁王,因厚赂三卫说之来。成祖行,宁王饯诸郊,三卫从,一呼皆起,遂拥宁王西入关。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,从战。天下既定,徙宁王南昌,徙行都司于保定,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,以偿前劳。”这里的三卫,指的就是大宁都司下辖的“兀良哈三卫”,居住在这三卫的基本都是兀良哈部蒙古人。这些蒙古骑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,朱棣于是把大宁都司的地盘全部割给了兀良哈人。
当然,著名明史学家顾诚不同意朱棣“割地”的说法,认为“这只是明帝国内部建制的变化”,理由是朱棣称帝之后三卫的首领依然接受明朝册封。然而,顾诚先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,那就是:从朱棣放弃大宁都司开始,兀良哈三卫和明朝的战争就持续不断。兀良哈人和明朝从永乐一直打到崇祯,干仗干了二百多年,说他们“仍归属明朝”这恐怕是难以服众的。也正因为如此,《明史》将兀良哈和日本、朝鲜等国一起收入了《外国传》。
二是朱棣迁都,他之所以迁都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一是南京虽是六朝古都,但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,因地理位置靠南,并不适合统御全国,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,有着迁都西安的打算。
但随着太子朱标回京以后,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,白发人送黑发人,朱元璋是深受打击,迁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,暂时搁浅。而且宋朝以后,中国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迁移,西安位于关中平原,有众多的关隘拱卫,易守难攻,且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,但是到了唐代的时候,就出现了天子就食东都洛阳的情况,因为关中平原的经济衰退了,所生产的粮食无法供应长安这座城市的需要,把东南地区的粮食运输到关中平原是非常困难的,正因为漕运艰难,所以朱元璋才放弃了定都西安的打算。
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适合统御全国,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,所以这是朱棣迁都的一个必要前提。
二是迁都北京有着几个好处。因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灭元朝的基础上,虽然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,但并非意味着其彻底被消灭,元顺帝带着元朝残余势力逃回漠北以后,是为地方性割据政权北元,北元势力强大,一直虎视眈眈意图南下恢复全国性统治,对于新兴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胁,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经过八次北伐击溃北元政权,使其回到蒙古诸部时代,但对于当时明朝来说威胁依旧,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边境设了九大塞王,较之其他藩王势力强大了很多,以抵御北方边患。
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九大塞王之一,并且靠着自身实力以靖难之役来夺位成功,将建文帝赶下皇位,成为皇帝。
所以朱棣迁都北京,其①是以皇帝镇边的模式取代塞王守边模式,避免了再出现一个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,效仿他造反夺取江山。其②在于,朱棣迁都北京,很明显他的野心不止于以皇帝镇边这么简单,而是还有一个以攻为守的考虑,打算以此开疆拓土的。朱棣迁都的现实考虑是加强北部边防,即所谓“天子狩边”:朱棣挺身站在北方前线。
综上原因导致长城以北的外围屏障消失,蒙古各部可以直接袭扰长城沿线。而明朝自朱棣之后,完全失去了对蒙古大规模进攻的能力,只好埋头拼命修长城。明朝的长城建设工程从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展开,一直持续到万历年间才基本完成,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。明成祖朱棣以后,明朝再无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,并且是盛极而衰,虽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就达至巅峰,但疆域缩水速度在历代也是数一数二的,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仁宣时期,疆域就开始缩水,屡弃军事重镇,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边患面前,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尴尬的“天子守国门”情况,当然不论过程如何,明朝“天子守国门”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总结来说,明朝“天子守国门”这个评价还算是中肯的,算是名副其实的。当然整体来说,其实明成祖朱棣刚开始的意思并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国门,而是开疆拓土之下,使北京不是国门,奈何后代不争气,北京还是成为了国门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69466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